1548408524232

入迦南地

2018-09-01


《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十月见闻录》第01节

黄金高脚杯里有美酒。尽管爬满嗜血的蝎子,朝圣者仍心驰神往地喝上一口。入迦南地那年,耶路撒冷三千年,我二十六岁。

摩西带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神衹让他远远地看着迦南,不得进入。不断摧毁、重建再摧毁,西亚黎凡特地区是幅永远搞不明白的版图。这里的和平,靠一根细细的悬丝维系,极易触动敏感神经。

北京飞特拉维夫的航班,绕开了中东多国领空,飞行时间很长。一觉醒来,飞机已经在低飞,凌晨三点在地中海上空的迷雾中穿行。罅隙之间,窥瞰民宅街区的灯光,像是天上的星光洒在地上连成了闪烁的碎钻,守候着和平期的夜晚。

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闭目聆听都是尘埃飘浮中游荡的回声:祈祷、渴望、悲悯、叹息,此起彼伏。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我们从特拉维夫出发,到耶路撒冷,恩戈地,死海,拿撒勒,上加利利,迦百农,再到海法,揭开这片土地神秘的面纱。

第一站到达特拉维夫。当天是9月29日,按照犹太历法计算是赎罪日前夜(the Eve of Yom Kippur)。如果你还记得《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Joel毫无顾虑地抛妻弃子的那个夜晚,没错,那就是赎罪日前夜。对于正统的犹太家庭来说,这是他们最重视的日子。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应该难以想象一个发达国家最大的城市可以全民自发性地守约,停运停工,断商断粮。

我们赶在日落之前,租好车、入住酒店、到超市置办餐食、换谢克尔,与本地人一同争分夺秒,紧张兮兮。但我们心存侥幸,因为压根就不相信一个人口庞杂的现代城市能够宵禁得如此彻底。无知近乎勇直接导致了第二天差点渴死在希伯来大学的半山坡道上。幸得一位天使般的犹太小哥哥从宿舍里帮我们从冰箱拿了两瓶自己灌的冰水,才缓解了这场“旱灾”。


赎罪日前的午后,卡梅尔市场里人满为患,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各种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面包软糖、干果烤肉,极具风味。风格有点像香港的女人街。

快要过节了,市场里的小贩自发把摊位上的货物分一些给巷子里的穷人,主要是面包和水果,让他们能够储备好节日的吃食,不至于饿肚子。路边的咖啡馆或餐厅即使已经关门了,也会留一些面包放在门外的桌子上,配一张纸条用英文写着:如果你饿了就拿去吃吧。


犹太人是赚钱高手。马克·吐温说: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1%,正常情况下,犹太人应该默默无闻,但是犹太人的名声响亮,而且始终如此。纽约百老汇绝大部分批发业掌握在犹太人手中;德国赚钱的大企业有85%掌握在犹太人手中。而《犹太致富金律》的其中一条,就是不要吝惜财富。慈善捐赠是他们传统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一环。确保自己是个施予者,而不是占有者,为他人也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大的热情。父母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善良比聪明更重要。


晚六时许,街上的汽车开始失踪。衣装整洁的男女不断在四面八方的路口涌出,人手一本《犹太圣经》,汇入到街道,最终汇到社区的犹太会堂。不分老幼,男子头顶圆帽,女子身穿白色裙装。除了特拉维夫当地的居民,还有专程从东欧、西欧、非洲赶来参加祷告唱诗的人群。

如果此一刻你正好在以色列,那么你会是这一年里最不幸而又最幸运的旅人。

当犹太会堂的颂诗歌声响起,这个城市已经进入到严守律法的时刻。交通停运、商店关门、不许生火、关手机关电脑,和家人朋友在一起聊天,彻底地休息。只有警察和医生待命。严格点的地方,上高楼连电梯都不能按,只能走楼梯。

街头小霸王

如果这几天有急事,蹭他们的车会比较快
背景建筑为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

当地人代步都改成了自行车。而旅客,就只能乘坐万能的“11路公交车”了。不过当你在这秋风沉醉的夜晚散步于特拉维夫的街头,你会恍然发现,没有了车,城市与人好像变得更亲密了。好的行走体验是一个宜居城市的检验标准,包括路线、景致和气味。

双向四车道的大马路无缝切换成青幼年儿童游乐场模式。丁点儿大的小屁孩,嘴里叼着奶嘴,骑着四轮车在柏油路上“驰骋”。年轻点的父母推着婴儿车,踢着拖鞋逛高速公路。这才是真正的“压马路”。在特拉维夫,这是最适合教小朋友骑单车的时候了。

犹太人的宗教节日、安息日,都叫人彻底的休息,以得到更大的能量。


特拉维夫的街景,不是那种移步易景的浪漫,大大咧咧,土亮土亮的。素净的墙色,轻轻剥落了墙皮,高大的皂荚树立于街道两侧。迦南地的植物大多不葱郁,发灰蓝。颜色如同以色列画家Reuven Rubin的画作。屋檐垂下多彩艳丽的使君子,拐角处的仙人掌被强烈的阳光在墙面上盖了个轮廓清晰的黑戳。


三角梅的颜色从红,到紫,到粉,到白,还有橙色,种类繁复。拼到一起,出奇的和谐。地中海的阳光比较丰富,植物都长得比较强壮。以色列人研发的滴灌系统,让这个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的沙漠国家成为了鲜花出口国。寻常人家阳台上的花盆底下都连着喷枪,隔一段时间就会喷一次水,发出“呲呲”的声音。特拉维夫的居民都是城市的画家,给这块贫瘠的画布洒上粉彩,充满着新鲜的活力。

看起来像是微缩模型的极简住宅

大街的民宅、博物馆、政府大楼,都在为远方的客人讲一门“包豪斯艺术”的课,皆是经典建筑作品。建筑物的线条和颜色简约时尚,每一栋房子至少有一个设计的妙处让你不禁驻足品赏一番。不纯粹是美学的角度,更深层次者着重从自然、光线与通风方面改善生活。这些包豪斯建筑见证着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反犹运动的血泪史,七年间建起三千座,应对当时的移民潮。

雅法老城的清真寺宣礼塔

这个城市的居民与海之间有种相惜相依的感情。每个街区都留了一条直路通向海边。稍顷的山丘,斜着的路,无论在坡上的哪个位置,朝着西边的尽头看总有一抹宝石般的蓝。建筑的阳台也面朝大海。

绵长的沙滩上,人们在享受周末时光。偶尔传来好听的吉他声。水上运动是年轻人的首选。远远望去,色彩斑斓的滑翔伞,牵绳的那一头就是一群身上闪着金光、身材黝黑的少年。这个城市的青春细胞似乎在哪一个日子里都是清醒的。不过我认为在这片海滩上,狗是最开心的。跑跑跳跳,玩水刨沙,像个熊孩子。

太阳和海平面的夹角越来越小了,海的颜色像被时间蒸发,最后只留下了黑。


特拉维夫城市掠影








ALL RIGHT RESERVED ©️ BROKEN LENS 
图文均受版权保护。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如需进行版权合作,请直接与工作人员联络。




- 好记性不如烂镜头 -